2022年 5月11日(三)
14:30-16:30 線上直播
從「往診」到「在宅醫療」:
醫者為什麼要重新「回家」?
你聽過「走街仔先」嗎?日本時代的「往診」又是什麼?戰後台灣的大小診所林立,醫學中心開得一間比一間大,為什麼又有一群醫師站出來,強調醫療必須「回家」?邀請您跟著基層醫療史學者許宏彬,與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,一起深入醫療、照顧空間的百年變化。
對談人: 許宏彬
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
About
研究領域為臺灣醫療史及科技與社會(STS)研究。研究室被資料海淹沒是常態,地面現形靠神蹟。特地訂製的大書桌,也已經很久沒見過桌面的細緻木紋了。覺得自己的工作跟資源回收其實滿像的,在面對各種即將或已然被捨棄的事物時,總想要保存那些隱約的、意義尚待論述的,在過去及未來怦然心動的各種可能。目前的研究計畫包括早期臺灣醫師的醫療實作、醫療文獻的整理、及醫療史、生命敘事與在宅醫療,最近常跑老診所、舊醫館,蒐集病歷、藥品、帳冊、藥包、往診包。
我想推薦你
- 文章: 許宏彬,〈醫療史:敘說生活周遭的生老病死故事〉,《玩轉歷史力》37(2022年3月),頁2-7。
- 電影: 《小鎮醫生》(法國,2016)
對談人: 余尚儒
社團法人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創會理事長
About
用古早心推動寧靜革命的行腳醫師。從小就是個乖孩子,因為陪女友考試不小心考上醫學系,醫學生時期參與樂生療養院運動,結識也在餐桌上革命的日本太太五十嵐祐紀子。30代才開始叛逆,決定離開大醫院投入在宅醫療,多次赴日取經後移居臺東,推動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醫療。2017年開設臺灣第一間以在宅醫療為核心運作的都蘭診所,以在宅醫療推動共生社區、建構共生社會為目標。主張跨專業合作,結合非正式照顧系統,推動有溫度的在地整體照顧模式。期盼台灣早日建立在宅醫療成熟體系,邁向共生社會。著有《在宅醫療:從Cure到Care》,曾獲2015公共電視台「公民新聞獎」、 2017勇美紀念財團「勇美獎」等殊榮。